真正的爱,是指无论何事,都要认真想清楚是否确实有利于对方。
二、越宽容,越有格局
1、宽容,是人性最大的善
人的消极情绪中除烦恼之外,还有憎恶、仇恨。
憎恶和仇恨会带来可怕的反作用,它会伤害当事人的心,刻骨铭心地伤害,而且还可能严重损害当事人的身体。
每天发怒生气、愤愤不平的人,脸色会发紫发黑,看起来就很不健康。虽然没有具体的证据,但恼怒、厌恶、憎恨这类情绪,会让人体内分泌出某种不好的荷尔蒙。
我想,这样的心理状态影响身体健康的事情司空见惯,无须赘述。
所以,让仇恨付诸东流吧!这句话或许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。但是,哪怕你恨之入骨,死去的亲人还是回不来。
我想,为了让逝者的灵魂安息,“宽容”是必要的。
如果说,人活在现世最重要的任务是提升心性,那么在人们的情感中,最纠结、最痛苦的,莫过于要宽容那些不能宽容的人和事。
这同时也是最艰难、最重要的修行,或许是比被剥夺财产、名声这类试练更为苛刻的修行。
但是,只要超越这种障碍,就能获得比任何修行都更有效的提升心性的机会。我们的心灵就会因此而进化,我们的灵魂就会充满光辉。
2、宽容,能让我们内心平静
一次,我和一位政治家吃饭闲聊。
那位政治家很是八面玲珑,想法也不少,言谈间提出希望我这样的经济界人士给予他更多的协助。
听了他的话,我回答道:“你虽然嘴上说得很好听,但是你又不愿意得罪任何人,如果都像你这样左右逢源、观点含混不清,又怎么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呢?”
并且,我进一步批驳他道:“如果你不能基于崇高的使命感,坚定自己的方针,不畏人言、坚决向前的话,我们也无法帮助你。”
“你提出这么多过分的要求令我很为难,你这也太自以为是了吧。”
原本应该担起天下重任的政治家却如此草率肤浅,为此感到愤慨的我实在是无法抑制住心中的怒火,忍不住端起酒杯大口痛饮起来,并将心中的怒火发泄到了那位政治家头上。
这件事让我意识到,当我们粗暴地对待他人时,自己的内心也会随之失去平衡。
那些由于各种原因对人生气发怒、口不择言,难以维持平稳心态的人,想必经常会产生我所体会到的那种烦闷情绪。
现在不管是青少年,还是成年人,实在是有太多的人无法让自己的内心保持平静和祥和。
所以我们还是应该如同佛祖释迦牟尼所教诲的那样,怀抱体谅、感恩之心待人处世。
是的,我们必须改变自己的内心,不管别人说我们傻也好、蠢也好,都不要呵斥对方,不要诋毁对方,永远保持感恩和宽容的胸怀,这样至少我们自己的内心能够保持平静。
我感到这是非常重要的。
3、宽容,是利他的起点
我曾对一位年轻的企业家说过:如果只看坏处,没有人不是坏人。
只要包容对方的缺点,看到对方的长处,肯定对方好的地方,事情就会完全不同。
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呢?因为对事物的看法不同,也就是视角不同。世界上真的有坏人,但也有好人。
如果用善的眼光去看,所有人都是善人,同行、竞争公司都不是坏人,但是,如果用敌对的眼光去看,善良的人也会被看作坏人。
我们被坏人包围了,所以无论如何也要这么做,结果把情况弄得更糟。
就是说,人看待事物的心灵之窗不同,他面前所呈现的世界也将发生变化。就好像相对论所讲的一样,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相对的。
不可能只有自己绝对正确。是因为自己先入为主,所以才会呈现出眼前的景象。世界随着人的心境发生变化。
当世间人人都遭遇挫折的时候,人们常说“为什么只有那个人的事业发展得那么顺利”。
如果绝对相同,是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。所以,这是个相对的世界,即使在逆境之中,也有顺境存在。
所以,“宽容之心”很重要。我曾讲过利己和利他的故事,宽容实际上是利他的起点。
假如事事都要辨个是非曲直,非要挑刺,用这种心态去看问题,那任何人和事必然一无是处。
我们在这个宇宙并不是孤立存在的,而是凭借人际关系等,存在于彼此的世界之中。
所谓彼此,就是指因为看的人心态不同,看到的对象亦不相同。
所以,不能只用理想主义看人,而要看到对方的长处,肯定对方好的地方,包容对方。
换言之,任何人和事都需要“宽恕”这种包容力及宽容的精神。
三、宽容是一种智慧,是人生重要的修行课
宽容是一种智慧,是人生最重要的修行课程。那么如何修得一颗宽容心?我认为有以下七点:
1、保持高尚的人格
“提高心性”的一个关键表现就是人格发生变化。一个人要想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,也必须勤于精进。
人格并非一旦形成便恒久不变。
特别是若想追求高层次的人格,并想长久保持高尚的心灵境界,就必须付出苦行僧般的努力。
这就要求我们反复学习,每天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,反省自身,看自己是否存在作为人不应当有的行为。
通过反省,反复告诫自己“应该这样做”,否则就很难保持高尚的人格。
我认为,人格是由天生的性格与后天在人生中所学的哲学共同构成。
尽管在人生的惊涛骇浪中,人会遭遇种种幸运或灾祸,但只要不断努力提高心性,完善自我,就能通过后天努力,塑造出崇高的“第二性格”,取代天生的个性。
常言道,人到了某个年龄,就应该对自己的相貌负责。这并不关乎相貌的美丑,而是指人的心灵境界。
通过提高心性,培养道德,人的相貌和表情都会发生变化。因此,自古以来就有“面慈心善”的说法。
没有人生下来就拥有优秀的思想、高尚的人格。优秀的人格是在人生的种种考验及艰苦磨炼中逐渐形成的。
因此,必须一生不懈钻研,日日刻苦努力,不断提高人格,才能保持宽容的心态。
2、从善意的角度思考问题
对同一件事情,从善意的角度思考,还是从恶意的角度思考,自然而然,两者所导致的结果就会截然不同。
比如,与人争执时,总想驳倒对方,总认为错在对方,要逼迫对方认错。
这是一种做法。但也可以体谅对方的难处,大家一起出谋划策,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。
处理同一个问题,结果可以大相径庭,差异就在于有没有体谅对方的关爱之心和宽容之心。
3、以关怀之心诚实处事
这里所说的关怀之心,又可称作“利他之心”。不只是考虑自身的利益,也要考虑对方的利益,必要时,即使需要自我牺牲,也要为对方尽力。
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,既有“只要对自己有利就行”的利己心,也有“即便牺牲自己也要帮助他人”的利他心。
仅凭利己之心判断事物,因为只考虑自己的利害得失,所以无法得到别人的帮助。同时,只以自我为中心,因此视野狭窄,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。
相反,以利他之心做判断,因为是“为他人好”,所以能够获得周围人们的帮助。
同时,因为视野开阔,所以就能做出正确的判断。
为了把工作做得更好,在做判断时,就不能光考虑自己,应该顾及他人,满怀体谅他人的“利他之心”。
尊重对方,为对方着想,也就是“利他”的行为,乍看似乎会给自己带来损害,但从长远看,一定会给自己和别人都带来良好的结果。
宽容之心也正是由利他之心延伸而来。
4、以大善似无情作为宽容之心的底线
要真正做到利他和宽容,还有一点非常的关键——思考“什么才是真正有利于对方的做法”。
“爱”和“互助”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行为准则。但这份“爱”切不可盲目。佛教中有“大善”和“小善”的概念。
比如,喜欢自己的孩子而对其溺爱娇宠,结果导致孩子长大后铸成大错。反之,对孩子严加管教,使得孩子的人生精彩纷呈。
在佛教理念中,前者即小善,后者即大善。
我们应该学会区分小善和大善。很多时候,人们自以为行善,其实却做了大恶。只有大善才是真正的“爱”。
但正所谓“大善似无情”,有时大善从表面上看似乎毫无爱意可言。比如日本有句谚语叫“狮子推幼崽下谷底”。
狮子把自己的孩子推下谷底,只养育能独自爬上来的小狮子,这似乎冷酷无情,但其实是“大爱”。
所以说,所谓真正的“爱”并非表面化的小善,而是真正的大善。
一般人眼中的“爱”,其实大多是误人的“大恶”。所以说,我们要有一双慧眼,用来分辨何为大善。
5、凡事既要通逻辑,又要合伦理
英文中说“符合道理”(It makes sense),日文就叫“筋が通っている”。
日语汉字“筋”的意思是“线”,就是基准。这是人在判断事物时、使用一系列论据或者哲学时使用的一个词,甚至可以说它是人的精神指标。
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各自判断事物的基准,判断基准应该能够答复“作为人,何谓正确”这一命题,就是说要符合道德、伦理,符合原理原则。
判断事情是否“符合道理”,不仅指逻辑上有无矛盾,而且要与做人的准则相对照,确认有无违背。
不是随意在头脑里做轻率的判断,而是回到做人最基本的原则,经深思熟虑之后,再进行判断。
缺少“筋”,也就是缺少哲学的人,难以达成有价值的事业,因为他的判断基准中缺乏正确的原理原则;而拥有哲学的人可以成就许多事业,因为哲学就是引导人们走向正确和成功的指南针。
内心的哲学指导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。
6、具备均衡的人格,该宽容时宽容,该理性时理性
所谓“均衡的人格”,一方面,对待事情都要问一个“为什么?”讲究逻辑和理性,彻底追求和探明事情的真相。
另一方面,又要富于人情味,与任何人都能友好相处。仅凭卓越的分析能力和理性的行动能力,并不能获得周围人由衷的协助。
反过来,只是被大家公认的老好人,也不能有力地推进工作。
为了把工作做得有声有色,在具备科学家的合理性的同时,还必须兼备人格魅力,让人们心甘情愿为你赴汤蹈火。
换言之,科学严谨的理性与丰富活跃的感性缺一不可,且两者皆不可有所偏颇,必须保持均衡。
7、不管处境如何,以感谢之心以对就是莫大的宽容
我认为,不管身处怎样的环境,都不能忘记感谢之心。
但在现实中,即使强调要持有感谢之心,却总是持有不了。尽管如此,要告诉自己哪怕勉强,也要说:“谢谢。”这句话非常重要。
这样来把感谢这种行为习惯化。
通过这种哪怕勉强,也要让自己心里想“谢谢”的做法,可以让自己的情绪轻松起来,内心开朗起来。
再进一步,诚恳地将“谢谢您了”这句话说出口,那么,周围听的人也会心情舒畅,整个氛围就会变得和谐。
相反,郁积怨言的糟糕氛围,会给自己和周围的人带来不幸。
不管对于多么细小的事情都要表达感谢,这是优先一切的大事,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力量。
感谢是万能药,感谢不仅能把自己引向愉悦的境界,同时,也会让周围的人快乐起来。
只要能产生感谢之心,就能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幸福。
不管身处何种境地,都不要发牢骚、鸣不平。对活着,不!对让我活着,时时地、由衷地表示感谢。
这样来培育一颗能够感受到幸福的心,就能把自己的人生变得丰富、润泽和圆满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